環境監測是環保部門發現問題、分清責任、依法行政的基礎,也是社會各界了解環境質量、監督環境保護和治污成效的重要渠道。但是,近年來,一些地方環境監測數據的“優良”與群眾的切身感受有著不小的落差,現行的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暴露出一些弊端。
山東省環保部門變“考核誰、誰監測”為“誰考核、誰監測”,實行“監測設備有償轉讓,專業隊伍運營維護,專業機構移動比對,環保部門質控考核,政府購買合格數據”的模式,解決環境監測數據不準確的痼疾。
為什么改
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存在弊端,很難避免同級行政干預
PM2.5每立方米35微克、PM10每立方米71微克,空氣質量指數61,屬良好級別,適合戶外活動和鍛煉。這是4月7日6時,濟南市泉城廣場空氣質量監測站的實時數據。63歲的濟南市民劉桂玲住在附近,她每天早上都要上網看看空氣質量,再決定去不去鍛煉。
“以前空氣質量無論好壞,數據顯示多為優良,與老百姓的直接感受不相符,誰還相信監測數據呢?”濟南市一位基層環保官員表示,現在是實時發布監測數據,空氣質量監測設備上采集的數據就是群眾看到的數據。
“以前出現空氣質量數據與老百姓感受不一致的現象,與以往的考核體制機制有很大關系。”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
據介紹,近年來,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基本由各級環保部門自行監測上報,為了應對上級考核,很多地方會把監測數據做得很好看,很難避免同級行政干預。二是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監測信息需求,需要在省、市、縣都建立一支龐大的環境監測隊伍,難以避免機構編制膨脹、行政成本攀升等問題。三是由于人員素質、監測手段、工作繁忙等因素制約,基層監測數據質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環境監測是環保部門發現問題、分清責任、依法行政的基礎,也是群眾了解環境質量、監督環保和治污成效的渠道。”張波說,2010年以來,山東省積極穩妥地推進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將環境質量監督監測“上收一級”管理,污染源監督監測“下放一級”管理。也就是說,省級環保部門負責17個地市的環境質量監督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則下放到市、縣級環保部門。同時對環境監測實行社會化運營,即實行“轉讓—經營”模式。
怎么操作
運營、比對機構只對省級環保部門負責,政府向社會購買合格數據
目前,山東省17個地市的144個空氣質量監測站,全部實行了“轉讓—經營”運營。為確保空氣站規范運營和數據質量,2012年7月,山東省環保廳組織公開招標,遴選出3家運營單位和1家比對單位,分別承擔空氣站運營、比對業務。
“運營、比對機構只對省級環保部門負責。這樣就避免了地市對運營、比對工作的干預。”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副主任許楊說,通過“運營公司內部質控、比對公司移動比對、省級環保管理考核、市級環保互查監督、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可以確保空氣質量監測站出來的數據真實有效。
對此,山東省環保廳按照設備運行率和數據準確率,每月對運營單位進行績效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與運營費掛鉤。“考核采取百分制、單站考核的方式進行,設備運行率、數據準確率‘兩率’考核占70%,運行維護考核占30%。”許楊介紹,一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運營、數據全部合格,山東環保部門支付的費用在19萬元左右。績效考核總分95分以上的,撥付全額運營費;“兩率”考核達不到要求或者績效考核總分低于80分的,不予撥付運營費。
曾經有一家公司因部分站點運營維護不及時,造成設備運行率偏低,根據考核要求,山東省環保廳給予該公司扣減運營費33.47萬元的處罰。“我們對造假零容忍,一旦發現將永遠不允許進入山東市場,并且上報到環保部。”張波說。
對比對公司,根據其一年的比對量以及質量來進行考核。目前,比對公司有4輛比對車,每個月會到30—40個空氣質量監測站所在地進行現場監測、收集數據,并與空氣質量監測站的數據進行對比,以此來確保發布數據的準確性。“如果運營單位與比對單位的數據差異大了,我們中心的人就要去現場核實。”許楊說。
空氣站運行成本包括運營費、比對費、質控費三部分。按照“信息共享,費用分級負擔”的原則,省財政負擔全部比對費和質控費,對運營費,省財政按每站每年8萬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其余部分由市財政負擔。
效果如何
數據更加真實,擠出了水分,并大幅降低了監測成本
過去,環保部門自行監測、自行監管,質量控制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而今,專業化的社會機構通過競爭分別獲得運營業務和比對業務,兩者獨立運營,互相監督;政府的環境監測部門對運營單位、比對單位進行質控管理考核;政府部門花錢購買合格數據。
這種機制改變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質控管理效果明顯提高。目前山東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由過去各市自行上報的95%降低為66%,下降了29個百分點。“這就是避免可能的同級行政干預擠出來的水分。”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空氣監控室副主任崔志偉說,雖然數字不好看了,但是空氣質量數據有了更多真實的“干貨”,全省空氣站平均設備運行率和數據準確率均達到90%以上。從2013年1月份起,山東省每月對17個地市空氣質量排序,并向媒體公開,數據的真實性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
數據質量和設備使用壽命與公司效益直接掛鉤,有效地增強了運營單位提高數據質量、延長儀器壽命、降低監測成本的積極性。運營單位多是設備生產商,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專業優勢,節約潛力大。2012年7月招標之后,山東省空氣站“轉讓—經營”模式運行成本比原有模式降低了15%。通過公開招標,山東省以全國同品牌最低價格購置了國際一流的PM2.5監測設備,比市場價低了將近40%,僅此一項就節約財政資金1500萬元。3家運營單位分片負責全省空氣站運營,形成規范有效的市場競爭,數據質量逐步上升,監測成本進一步下降。
“政府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環境監測交給市場,同時著重加強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然后又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所需的監測數據,確保了數據質量,培育了環保監測市場,促進了環保產業發展。”張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