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三晉環保行記者團在采訪山西安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發現,該公司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在線監測設備安裝了一年多一直未啟用。對此企業的解釋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山西安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污水能力為2萬立方米/天,處理內容包括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在采訪時,記者團發現,雖然該廠有污水在線監測設備,但是氨氮的監測數據卻是零。“氨氮的監測數據怎么可能是零?”記者懷疑。“這臺在線監測設備壞了,今天剛報修。”該公司環保與節能減排管理部溫部長回答。可是當記者調出該設備的歷史數據,從6月16日至今的氨氮數據都是零。“如果數據為零是因為設備故障,為什么6月份設備就壞了,今天才報修?”記者又問。“我們的設備安裝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啟用。”溫部長解釋。
而對此在線監測設備的生產商卻給出了不同的解釋。生產商的工作人員王艷寧介紹:“這套設備安泰集團已經購買了3年左右,去年才安裝,但是一直沒有驗收,無法啟用。”“為什么不驗收?”記者疑惑。“我們還有一套設備正在建設,等建好了一起驗收。”溫部長回答。“環保設施和主體工程建設不是要符合‘三同時’的要求嗎?”記者追問。“是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溫部長說。“你們做到了嗎?”記者問。溫部長沒有回答。
沒有啟用在線監測設備,如何確保企業排出的污水達到標準?對此,溫部長表示,該廠有自己的化驗室,每8個小時化驗一次水質。“污水在不斷產生,每8個小時檢測一次就能保證你們排出的水質達標嗎?”記者提出疑問。“我們處理過的水沒問題。”溫部長保證。
而就在記者采訪時又發現了新的問題,該污水處理廠不僅是在線監測設備沒有啟用,曝氣生物濾池也沒有工作。對此,溫部長又解釋:“當我們水質達標時,我們就把曝氣生物濾池關了,需要時我們再開啟。”“你們沒有啟用在線監測設備,怎么保證排出的水質達標?”記者問。“我相信我們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溫部長回答。 (記者程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