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爬坡過坎,這一步該怎么邁?是否能順利過關?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堅持改革才能破難題、除障礙。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調研組來到浙江,考察浙江檢驗檢疫局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動植司司長李建偉指出,在外貿經濟不景氣情況下,企業要轉型升級,政府監管部門也要轉型升級,要在嚴把產品質量關的前提下,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為服務“三農”工作添磚加瓦。今年1月至10月,浙江局轄區出口農產品28.83萬批次、貨值64.02億美元。
起:農業農民的困局
浙江峰暉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利用竹制產品手工環節多的優勢,為當地農民(甚至是老年人及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人均年收入增加近兩萬元。李建偉指出,動植物檢驗檢疫工作在服務外交外貿大局、服務產業企業發展的同時,必須服務農民增收致富,服務“三農”工作,提高動植檢工作的貢獻率。
時間切回2013年。土地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成本上升̷̷面對嚴峻形勢,質檢總局動植司部署開展了出口農產品大調研。浙江局調研發現,出口農產品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危機。
“這么多問題,哪個才是最關鍵的?”“如何才能既把好質量安全關又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浙江檢驗檢疫人站在企業和農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深入分析,找到了影響企業發展的一對尖銳矛盾:傳統的出口前批批檢或高頻率的抽批檢對企業物流自主權的嚴重制約與互聯網+時代出口企業高度組織化的物流之間的矛盾。這束縛了企業的物流自主權,增加了經營成本,影響了資金周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
破:管與放的平衡
2015年1月,全國動植物檢驗檢疫工作會議提出,全力推進模式改革和制度創新,確定了“關口前移、重管強檢、控制風險、提升效能”改革路徑。5月,浙江局全面推行出口農產品監管模式改革,力爭2016年底全面覆蓋所有出口農產品。
早在2013年3月,浙江局就著手謀劃出口農產品監管模式改革,組織專家十多次專題研究方案,率先在金華、湖州、臺州的200多家企業試點,并向質檢總局動植司匯報改革試點成效。動植司組織全國專家調研論證,于2014年11月出臺了《關于全面推行出口動植物及其產品檢驗檢疫分類管理的通知》。
浙江局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總結了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即“一個指南三個程序”,包括出口農產品企業風險管理計劃建設指南、出口農產品風險分級操作程序、出口農產品企業分類操作程序、出口農產品企業監管分層操作程序。原則上切斷一批出口貨物對應一個檢測報告或監管記錄的一一對應關系,實現管放分離。
有著幾十年管理經驗的金華豪庭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國平贊嘆:“風險分析好用、管用!”
“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浙江局副局長游忠明說。“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管理理念,使檢驗檢疫工作在企業體系建設上找到“整合載體”。同時,把檢驗檢疫資源從低風險產品和簡單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轉移到高風險產品監管上,實現了檢企雙贏。
立:持續釋放的紅利
“3年,100億元人民幣。”浙江局動植處科長劉朋娟說,“這是3年模式改革所釋放的改革紅利。”
改革之后,不僅檢測費用支出下降,倉庫面積需求大幅減少,質量安全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改革解除了對企業物流自主權的束縛。以金華一家生產出口家具的企業為例,流動資金6200多萬元人民幣,過去每年周轉5次,現在每年周轉6次,相當于改革給企業每年提供了6200多萬的無息貸款,直接利潤增加300多萬元。據該企業負責人反映,如果沒有實行模式改革,按目前的出口規模至少還要增加3000平方米的成品倉庫,建筑成本需要100元萬人民幣。
目前,已經開展模式改革的出口農產品企業有700家。隨著這項改革在浙江全面實施,將惠及3000多家出口企業,百萬產業工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