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認監委陸續發布公告,部分檢測機構的相關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檢測業務被停頓整改,甚至被撤銷。強制檢驗市場為什么會出現問題?釋放出怎樣的信號?對第三方檢測市場的發展將造成怎樣的影響?
事件背景
2016年3月,國家認監委相機發布通知公告,責令:
佛山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中心的家用電冰箱和食品冷凍箱產品(CNCA-C07-01:家用和類似用途設備)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檢測業務進行停業整頓;
機械工業專用汽車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專用汽車產品(CNCA-C11-01:汽車)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檢測業務進行停業整頓;
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移動用戶終端(除WCDMA之外)產品(CNCA-C16-01:電信終端設備)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檢測業務進行停業整頓,后發現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WCDMA移動用戶終端產品檢測領域中存在嚴重問題:安全標準檢測能力、電磁兼容檢測能力等方面不滿足相應要求。撤銷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承擔的WCDMA移動用戶終端(CNCA-C16-01:電信終端設備)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檢測業務。
關于3C認證(強制性產品認證):中國政府為兌現入世承諾,于2001年12月3日對外發布了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從2002年5月1日起,國家認監委開始受理第一批列入強制性產品目錄的19大類132種產品的認證申請。
它是中國政府按照世貿組織有關協議和國際通行規則,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人身和動植物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保護國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3C標志并不是質量標志,而只是一種最基礎的安全認證。
強制檢測市場分析
對于強制性產品認證,只有其有效性得到保證,其作用才能得到真正體現,認證結果才會得到社會各方面的信賴。總之,有效性是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國內,強制檢驗市場規模約占檢驗檢測行業總市場規模的50%,據相關報道,2014 年的市場規模在500 億元左右,規模巨大。但是,長期以來,受體制的制約,我國的強制檢驗檢疫一直是政府包攬、壟斷領域。
未來隨著檢測行業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及法律法規的不斷規范和完善,第三方檢測將成為行業主流。在美歐日等成熟經濟體,除了必須動用公權力的“法檢”,一般檢測,如食品安全檢測,都已對第三方檢測機構開放。
近年來,從國家政策走向來看,體制內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化改革、政府購買質檢服務等改革方向極大地推動了第三方檢測行業的再次發展。未來改革將向著逐漸放開檢測牌照,鼓勵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尤其是民營檢測機構。打破牌照壁壘和行政壟斷,創建檢測行業市場化機制的方向發展,是第三方檢驗檢測行業未來發展主要趨勢。
目前,像華測檢測等實力強勁的民營檢測機構已經在3C認證領域開展相關業務,相信在未來更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將加入到這一領域。
抓住機遇
在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特點明顯:一是客戶多、頻率高、金額小;二是依賴其他行業的發展;三是受政策影響較大;四是公信力成為檢測機構大規模發展的關鍵。
檢測機構的公信力是檢測機構發展的生命所在,是經過市場長期考驗逐漸建立起來的。各檢測機構均自覺維護自身的市場公信力,制定嚴格的內控機制以杜絕出具虛假檢測報告。一旦檢測機構被發現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多年培育的市場公信力將完全喪失,失去客戶的認同,并可能被取消檢測資格。只有擁有較高市場公信力的檢測機構才能在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實現大規模發展。
總之,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以及公信力將成為貫穿檢測機構發展的命脈,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提升機構的檢測能力、公信力,將成為在未來檢測市場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