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獲得高質量的標本,消除標本分析前潛在的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避免給疾病的診斷帶來錯誤的判斷,我們必須重視檢驗標本從生物學、采血方式到血樣運輸、貯存等多種非疾病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1、生物學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主要影響檢驗結果的生物學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年齡:不同年齡的人一些實驗室檢驗的結果是不同的,比如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計數,以及血中膽紅素的含量,新生兒要比成人高。(2)性別:在血液學和生化指標上,男性有許多指標高于女性,比如甘油三酯、尿酸、堿性磷酸酶、鐵、葡萄糖、血紅蛋白、紅細胞、肌酸磷酸轉移酶、膽紅素、轉氨酶等等。(3)妊娠:妊娠會使母體各系統發生一系列適應性生理變化,從而使一些檢驗指標超出正常范圍。
2、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1)飲食會影響很多生化指標,這是目前之所以要空腹采血化驗的原因,有報道稱一次標準餐后,甘油三酯增加50%,膽紅素、無機磷和糖增加15%,鉀增加10%,總蛋白、白蛋白、膽固醇、鈣、鈉、尿酸、尿素等增加5%左右。
(2)大幅度的運動鍛煉會影響很多檢驗指標,運動時由于出汗和劇烈呼吸,體液的量及分布都發生了改變,使人體處于與靜止時完全不同的狀態,有資料報道馬拉松運動員跑完一個全程45分鐘后測血樣發現與賽前一天的血樣結果比較,鉀、鈉、鈣、AKP、白蛋白、糖、無機磷、尿酸、尿素、膽紅素等均升高一倍以上。
3、采血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有些檢驗項目需嚴格控制采血時間,比如末梢血測血小板,如果動作緩慢血小板就會凝集成堆,對結果影響會很大,此外月經期對一些指標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檢測膽固醇,無機磷和鐵等項目應盡量避開月經期。
4、采血姿勢
目前這一點不太被各個醫院的檢驗科重視起來,其實有報道稱臥位采血與坐立位采血是有區別的,因為坐立位與臥位相比靜脈滲透壓增加,一部分水從心血管系統轉移到間質中去,正常人直立位時血漿總量比臥位減少12%左右,血液中直徑大于4nm的成分不能通過血管壁轉移到間質中去,使其血漿含量升高、常見的指標有: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總鈣、白蛋白、總蛋白、甘油三酯等等。
5、采血方式
止血帶的使用不當會引起與體位改變類似的檢驗指標改變,文獻表明:使用止血帶1分鐘以內,血樣中各檢驗指標沒有明顯改變,當患者淺表靜脈不明顯時,醫護人員往往用力拍打靜脈或鼓勵患者攥拳運動上臂,使靜脈暴露更明顯,這種習慣在檢驗血鉀時是應該禁止的,今后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6、采血部位
對于重患需長期輸液的患者在輸液裝置的對側采血,使血樣受靜脈輸液稀釋的影響最小,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偶爾會遇到,比如:有一次臨床送檢血糖測得的血糖值非常高,詢問臨床護士才知,患者剛剛靜脈輸入葡萄糖就從輸液口抽血化驗,這一點是應該禁止的。
7、避免溶血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成分組成,很多指標在血細胞中濃度比在血漿中高很多,特別是乳酸脫氫酶、轉氨酶、鉀離子等,這就要求操作者無論是檢驗科的人員,還是臨床護士都應該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不要用力過猛或運輸時動作過大,不要酒精未干即開始采血,不要采血時注射器和針頭連接不緊而產生氣泡,發生溶血等等。
標本的運輸、貯存、
預處理與檢驗結果的關系
采血完成后,應盡量減少運輸和貯存時間,盡快處理、盡快檢驗,時間耽擱得越少,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越高,就拿我們每天都在測定的血糖、尿糖來說,如果標本放置的時間過長,血糖就會被細胞利用,尿糖就會被細菌分解。
所以,血標本最好是在采血后1小時內離心血樣制成血漿或血清,血涂片必須在采血后2小時內準備,有報道推薦貯存期限,生化檢驗:冰箱貯存1周;免疫檢驗:冰箱貯存1周;血液學檢驗:室溫1天。
目前有許多化驗室為了盡快離心出血清把標本放在37攝氏度的水浴箱內,這一點在測定血鉀時應該禁止,因為在室溫下鈉、鉀離子-ATP酶的活性低,所以從紅細胞中釋放鉀入血漿的效應最小,溫度高于30攝氏度時,Na+、K+-ATP酶的活性增強,血鉀會假性升高,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注意檢驗技術人員
自身的安全問題
眾所周知,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HIV)在內的很多病原體的傳播載體,我們檢驗工作者幾乎每天都接觸這些具有生物危險性的物質,為了減少醫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我國是乙肝大國,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居高不下,近年來艾滋病的發現與流行更是對天天與血液打交道的檢驗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血液學檢驗中的安全問題尤其要被我們重視起來,我認為主要應該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不存僥幸心理
因為我們在進行標本的測定之前,對血樣病毒感染性情況不明,在工作中必須假定所有血樣都具有感染性,嚴格施行保護措施,如:使用安全性優異的血液學檢驗用品,減少檢驗人員在采血,標本運輸、處理、上機以及廢物棄置等檢驗過程中各個環節與血樣產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的可能。
2、要重視洗手的重要性
NCCLS建議在下列情況下必須洗手(1)當手上沾有肉眼可見的血跡時。(2)當工作完成后及離開檢驗室前。(3)脫手套后。(4)在飲食、吸煙、化妝、及上廁所前。(5)在任何需要手與粘膜、眼睛或破損皮膚接觸前。
3、要盡量在允許的情況下戴手套
戴醫用乳膠手套可以為檢驗人員提供很好的保護,乳膠手套盡管不能避免針頭造成的機械損傷,但可以減少皮膚與血液的接觸,降低感染的可能,現在各醫院對此不是很重視,靜脈采血時戴手套的檢驗操作者并不多,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起來,還有一點容易被人忽視,我們往往在工作過程中用臟手打電話或接聽電話,這樣也很容易造成間接接觸感染。
4、避免血樣污染
如果在采血、標本運輸、標本處理中發生血樣外濺,造成血樣對環境污染,應先戴厚乳膠手套或穿保護服,用手紙、紗布或紙巾吸干血跡,然后使用中效至高效的醫用消毒劑消毒血污表面,而且要保留足夠的時間,這樣可以提高消毒劑的效力。
與臨床科室緊密配合是
發揮和完善實驗室醫學的關鍵
臨床醫學的需要推動醫學檢驗的發展,而后者又推動著前者的進步,專家們展望將來的醫學檢驗發展,普遍認為:隨著實驗室醫學的診斷功能的不斷增強,我國的檢驗科人員也許會同發達國家一樣,分為醫師系列和技師系列,醫師系列人員的職能主要是與臨床溝通,參與會診,對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進行解釋并提出建議,對檢驗項目以外的陽性結果及時通知臨床醫生,以完善實驗室醫學的診斷功能,這就要求我們檢驗技術人員要重視與臨床配合、溝通的重要性。
21世紀的實驗室醫學的發展依靠高素質的檢驗人才,我們不但應該掌握現有的專業技術技能,還應具備基礎技能、臨床技能、科學技能、管理技能等等,即:一專多能,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醫學檢驗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部分來源于互聯網,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核實后協商處理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