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認可是保證產品基本生產條件的“出生證”、改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體檢證”、檢驗企業全面管理成果的“畢業證”、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識別企業品牌的“身份證”、承擔社會責任的“公民證”。這是我國電氣制造行業知名企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國認證認可工作在提高產品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形象描述。
國家認監委總工程師許增德說,無論是企業主體還是人民群眾,都正在擁有越來越多認證認可帶來的“獲得感”。在“十三五”期間,發揮新常態下認證認可的支撐引領作用,建設認證認可強國將是我國認證認可工作的戰略目標。
國家認監委成立之初,提出我國認證認可事業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確定了建設認證認可強國的目標。對此,許增德說,認證認可工作將加快推進“三步走”戰略,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實現建設認證認可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些目標包括認證認可制度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供給和制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增長極,產值貢獻和市場活力顯著增強;認證認可技術體系全面優化升級,創新能力和支撐作用顯著增強;認證認可國際化程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際影響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認證認可行業治理能力整體提升,認證認可有效性和公信力顯著增強。為此,國家認監委將建立認證認可強國評價指標,強化認證認可基礎建設,實施認證認可創新示范工程,開展認證認可有效性提升行動,同時,完善認證認可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據了解,2016年認證認可工作將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心,從轉變觀念和工作方式入手,著力抓好基礎性、先行性的工作,突出“規劃引領、整合提升、協調推進、追溯管理、效能建設”。許增德說,將用“5個堅持”來完成5項工作。
堅持破立并舉,著力抓好深改成果長效化機制建設,由注重出臺改革措施向注重整合深化改革成果轉變;堅持質量為本,著力抓好認證有效性建設,由注重滿足用戶需求向注重提高供給質量轉變;堅持放管結合,著力抓好監管一體化模式建設,由注重放寬事前準入向注重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堅持多元共治,著力抓好協作機制建設,由注重審批監管向注重協調服務轉變;堅持內外聯動,著力抓好國際合作互認機制建設,由注重同步發展向注重引領發展轉變。
5項工作則包括:制定認證認可“十三五”發展規劃,形成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任務落地、配套完備的“十三五”認證認可規劃體系。推進認證認可服務能力建設,形成需求差異化、服務一體化、流程溯源化、制度體系化的新型認證認可工作格局,為新消費、新供給釋放新動能。構建認證認可監管一體化模式,推進協同監管,健全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區域監管聯動,深化跨境監管合作,推行行政監管與社會共治聯動模式。完善認證認可工作協同推進機制。切實發揮部際聯席會議的主平臺作用,增強部際協作合力。加強認證認可基礎管理。繼續推進改革,建立深化改革長效化機制;大力加強法規體系建設,提升認證認可法治化水平;落實從嚴管理要求,引領行風隊伍建設新常態。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一改革中,認證認可能夠發揮哪些作用呢?
許增德認為,認證認可的突出優勢是在供需兩端、社會各方之間建立和傳遞信任,能夠有效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引導供需結構優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這些優勢更加凸顯。認證認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好3個“兩端發力”。
從底線和高線兩端發力,在提升質量安全水平上強化作用。一方面,發揮強制性認證保障質量安全的“底線”作用,把好強制性產品認證、進出口食品企業注冊備案等準入關,強化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管理,突出加強消費品、食品的認證監管;另一方面,發揮自愿性認證促進質量優化的“高線”作用,積極開發滿足市場差異化、高端化需求的認證服務,提高質量供給水平。通過兩手抓、兩促進,著力提高供給質量,傳遞質量信號,提振消費信心,進而促進供需的良性循環。
從微觀和宏觀兩端發力,在激發市場活力上強化作用。一方面,加強認證認可在微觀經濟活動層面的應用,提高微觀產品、企業的質量水平,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另一方面,加強認證認可在政府宏觀管理層面的應用,增強宏觀政策有效性。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通過認證認可的評價引導和激勵約束作用,為淘汰落后產能、降低發展成本提供有效手段。
從國內和國際兩端發力,在培育對外經濟新優勢上強化作用。運用好認證認可的國際通行規則,提升互信互認水平,形成互聯互通機制,形成對內對外大開放、大市場格局。面向國際,充分運用認證認可這一“世界語言”,全方位深化國際合作,掌握好國際規則的“話語權”;面向國內,積極引入國際上認證認可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幫助國內企業建立國際化質量管理模式,促進“同線同標同質”,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原標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建設認證認可強國
——訪國家認監委總工程師許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