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樣品采集到檢測報告——如何保證實驗室檢測質量
2018-07-30
作者:
瀏覽數:1973
檢測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過程,一環套著一環,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產品”—檢驗報告的質量。檢驗報告的質量是與采樣是否規范,樣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樣品保管與流轉是否得當,檢驗設備是否合適,檢測環境條件是否達標,依據的檢測標準是否有效,檢驗方法是否正確,檢驗人員是否勝任,檢驗結果的數據處理是否規范,檢驗結論是否科學以及這些過程的管理是否嚴密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要提高檢驗報告質量就必須加強對檢測機構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規范管理。
1.采樣和樣品保存的質量保證
1.1采樣依據和采樣人員的確定
在樣品或產品標準中對采樣方法和數量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應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采集。對政府部門指令性的檢驗任務,要嚴格按照細則或規范要求來隨機抽取檢驗樣品。采樣人員必須熟悉相關樣品或產品的采集標準和方法,堅持原則,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同時應持證上崗。在有條件的清況下,做到采樣和檢測分離,采樣時必須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在場。
1.2樣品的采集和封存
在實施采樣的過程中,樣品應按標準規定的方法進行采集,保證所采的樣品具有代表性。采樣人員應認真填寫好采樣單,采樣單的信息量應全面,能完全反應出樣品的狀態和來源,具有可追朔性。對不同的樣品或產品要選擇不同的密封材料,防止樣品受污染。
1.3樣品的接收、流轉、保存
采樣人員在樣品采完后,應按該樣品要求的存貯條件進行中途保存,并及時交檢測機構的收樣室。收樣人員應認真核對采樣單與所采樣品的一致性,同時核查和記錄樣品的狀態和外觀,適用時檢查樣品的包裝、封樣狀況、樣品的數量和相關信息的完整性。當發現樣品與檢測方法要求有任何偏離時應告知客戶,并征求其意見。委托樣品應跟客戶簽訂委托協議。然后應按照程序文件中的相關規定辦理流轉和備份樣品的保管手續。不同環節的樣品應有不同的樣品狀態標識,且其編號應是唯一性的。實驗室應規定不同類型樣品,特別是易變質、易燃易爆樣品的儲存條件,對那些延長儲存時間可能會影響待測物的樣品,應規定最長保留時間并在規定的時間內檢測。總之,在余樣處理前的所有環節樣品都應處于受控狀態,確保樣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實驗室檢測過程的質量保證2.1檢驗人員和設施環境的質量保證
實驗室從事檢測工作的人員應至少具有相關專業專科以上的學歷,或者具有10年以上檢測工作經歷。而且只有經過技術能力評價確認滿足要求的才能授權其獨立從事檢測活動。人員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人員除要進行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以及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外,還應進行思想道德、政治和法制觀念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員的整體素質,確保檢驗報告的質量。實驗室應有相應的滿足檢測需要的設施和環境,最大程度減少環境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2.2檢驗方法的選擇和確認
實驗室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必須滿足客戶需要,并適合于所進行的檢測工作的特點。當產品屬于強制性標準調整范疇時,首先選取強制性標準進行檢驗,而且優先采用國家標準。如沒有國家標準,可選用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對于尚無標準的產品,委托方應與檢驗機構共同協商,盡量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檢測。在標準的使用中,應確保使用的標準是最新版本,即現行有效的標準。實驗室應關注方法中提供的限制說明、濃度范圍和樣品基體,選擇的方法應確保在限量點附近給出可靠的結果,方法要經得起推敲。方法選定后實驗室應通過試驗方法的檢出限、精密度、回收率、適用的濃度范圍和樣品基體等特性對檢測方法進行確認。
2.3檢驗設備和使用試劑的質量保證
實驗室必須按照檢驗方法標準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正確進行檢測(包括采樣、樣品制備、數據處理與分析)所需求的儀器設備。并加強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保證處于完好狀態。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影響的實驗室關鍵檢測設備應為自有設備,并且在投人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準或檢定。對于經常攜帶到現場檢測的設備、測量數據漂移嚴重的設備、使用頻率較高的設備、新購置的檢測設備,我們還應按照設備期間核查計劃開展有效的期間核查,保證檢驗設備完全滿足檢驗的要求。試劑質量保證應做到對新采購的試劑和標準物質應檢查標簽、證書或其他證明文件的信息,必要和可行時應通過適當的檢測手段,以確保滿足檢測方法的要求。特別是痕量分析,應關注試劑空白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試劑和標準物質在制備、儲存和使用過程中,應特別關注特定要求,包括其毒性、對熱、空氣和光的穩定性、與其他化學試劑的反應、儲存環境等。實驗室應制定程序,規定標準溶液和其他內部標準物質的制備、標定、驗證、有效期限、注意事項、制備人、標識等要求,并保存詳細記錄。標準物質在使用期間應按計劃進行期間核查,以保證試劑的質量。
2.4檢測過程的質量保證
檢驗過程中,所有檢測人員要嚴格按照檢驗方法、操作規程和作業指導書,每一個步驟都應認認真真進行操作,盡量減少檢驗人員操作所產生的誤差。同時實事求是地做好檢驗的原始記錄。原始記錄應詳細描述主要的檢驗步驟、使用的標準和試劑,記載檢驗性質、樣品數量、執行標準、計算公式、數值修約、環境狀況以及所使用的設備的編號等信息,確保所有的原始數據準確和所有的信息的完整,并具有可追朔性。原始記錄要盡量采用統一的推薦格式。記錄中涉及到受檢單位、生產單位、產(商)品名稱應采用規范的全稱。當記錄中出現錯誤時,每一錯誤應劃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跡模糊或消失,并將正確的填寫在其旁邊。對記錄的所有改動應有改動人的簽名。對電子存儲的記錄也應采取同等的措施,以避免原始數據的丟失或改動。
3.檢測報告編制過程的質量保證
3.1關于檢驗報告的標識信息
檢驗報告除了有唯一標識編號、總頁數、每頁編號外,還應注明承擔檢測的質檢機構的名稱、地址、簽發日期等信息。在封面上應標識質檢機構獲得計量認證標識CMA及編號、實驗室認可標識CNACL及編號等。
3.2關于樣品的信息
樣品信息應包括樣品名稱、型號規格、數量、生產單位、生產日期和生產編號、委托單位、送樣人姓名、時間等。如果實施了抽樣,還應包括抽樣地點、抽樣日期、抽樣人等。
3.3關于檢驗和檢驗數據的信息
檢驗信息是決定檢驗報告質量的關鍵環節,應包含檢驗所依據的標準及檢驗方法標準,檢驗所使用的設備及編號、檢驗的環境條件和檢驗日期。檢驗數據是檢驗報告的核心所在,它必須真實、準確、可靠。當檢出結果低于檢出限時,應在檢測報告中提供檢出限的數值。如果報告的結果是用數字表示的數值,應按照標準方法的規定進行表述。當方法沒有相關規定時,依照有效數值修約的規定表述。
3.4關于檢驗結論
結論是檢測機構對其檢驗結果與檢驗依據進行比較后,得出的綜合性評價,它應與檢驗依據一致。對于不按標準進行全項檢驗的結論只能對所檢項目的質量情況進行評價。如果其中的不合格項是強制性要求項目或產品標準中已明確規定不合格項可以給所檢產品下不合格的結論,也可以對該產品下不合格的結論。如對委托檢驗,結論可表述為如下幾種:1)按標準規定全項檢驗均符合的,可用:該送檢樣品或產品經檢驗,符合xxxxxx的規定。2)按標準規定全項檢驗,有部分指標不符合的,可用:該送檢樣品或產品經檢驗,xx、xx(不符合項名稱,以下同)不符合xxxxxx的規定。3)按標準規定僅對部分項目檢驗,全部符合的,可用:該送檢樣品或產品,所檢項目均符合xxxxxx的規定。4)按標準規定僅對部分項目檢驗,有不符合項的,可用:該送檢樣品或產品,所檢項目中xx、xx不符合xxxxxx的規定。
3.5檢驗報告責任欄的簽名
檢驗報告按國家相關要求,實行“三級”審核制度,由精通檢驗業務、具有高度責任心的校核、審核人員以及經上級審核機構授權的檢測項目批準人按照各自的權限和職責進行校核、審查及批準。在程序文件中應對三級審核簽字權的人員做出相應的規定和識別。檢驗報告一經形成,應與原始記錄,抽樣單和檢驗協議一并按規定期限存檔,專人管理。
3.6說明信息
說明信息是對檢驗報告的內容加以注解或說明。如:送樣委托檢驗只對樣品有效;未經實驗室書面批準,不得復制報告等聲明。應根據報告的具體情況具體說明。
4.加強質量控制來保證檢測報告的質量
實驗室應建立和實施充分的內部質量控制計劃,以確保并證明檢測過程受控以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質量控制部門、質量監督員及檢測人員應切實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開展質量監督和質量控制工作,認真落實包括儀器檢定/校準、規范實驗操作等在內的質量控制措施,主動發現、積極預防和努力糾正質量缺陷。質量監督員應定期和不定期對所負責的領域開展監督,及時發現不符合檢驗工作,以便盡快地采取相應的預防和糾正措施。檢測人員可采用多種方式對自己的檢測工作進行質量控制,如采用空白分析、實驗室控制樣品分析、加標回收實驗、重復檢測、比對等方法進行內控,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信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檢驗報告是檢驗活動的最終產物,其質量好壞直接反映出檢測機構質量管理水平和檢測技術水平的高低。體現了檢測機構的技術能力和質量保證體系的工作成效,代表了檢測檢機構的科學、公正和權威性。因此,對檢驗機構來說檢驗報告至關重要,必須客觀、公正、準確、科學地評價被測樣品或產品的質量狀況和質量水平,嚴肅認真、公正地編制檢驗報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服務于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