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民李先生去年裝修房子,之后陸續讓3家不同的室內環境檢測機構對房間進行檢測,竟然得出截然不同的3個結果:第一家檢測甲醛超標6倍,屬于重度污染;第二家檢測甲醛超標2倍,屬于中度污染;第三家檢測甲醛超標1倍,只需及時通風,無需特別治理。
3家檢測機構,出具了3個檢測結果,這讓人摸不著頭腦。對于市民來說,究竟是該治理還是不該治理呢?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室內環境檢測完全市場化是有關系的。
完全市場化,就導致了檢測機構的目的是賺錢而不是服務,眼睛里只有錢的時候,其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可想而知。試想,只為賺錢的市場化機構,會用最專業的人才嗎?會購買最好的設備嗎?
筆者認為,室內環境檢測,應該多些公益性質。裝修市場中,很多原材料銷售企業都有各種檢測設備,而對于這些企業,工商、質監等部門都有相應的管轄權,是不是可以讓這些機構承擔一定數量的免費檢測任務?
而老百姓更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能夠建立更多公益免費檢測機構。在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政府的實力都是市場化的檢測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在環境污染事件不斷、室內環境造成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今天,政府更應該站到民生的角度,關注室內環境檢測工作。如果政府的介入,能減少室內污染現象,能降低致病因素,這也是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創新之舉。